3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联合资助的“中美矿物-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及能量来源”论坛在我校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中美双方从事矿物-微生物领域研究的4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院士、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驻京办公室Nancy Sung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刘羽处长、二处姚玉鹏处长、国际合作局美大处刘秀萍处长、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院士、科研部周辉部长和吴朝东副部长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论坛中方负责人、微生物利用矿物光电子的发现者、地空学院鲁安怀教授主持,他回顾了去年出访美国科学基金委并与其共同筹划此次双边学术论坛的过程。高松院士代表学校表达了对国际合作和多学科创新研究的重视,希望此次论坛能够促进北大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引领国际“矿物-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及能量来源”这一崭新研究方向。刘丛强院士介绍了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该领域研究和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强调了矿物-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过程这一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对深入理解关键带中元素循环和环境演化等问题的重要性,并希望在此次中美两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两国学者能够开展充分的学术交流,为解决若干前沿科学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粘土矿物与微生物作用研究领域中领军科学家董海良教授分析了自2008年以来中美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研究领域合作历程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问题与机遇。论坛美方负责人、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细胞内电子传递研究首席科学家Liang Shi教授详细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合作研究目标及预期成果等。
三天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就矿物-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及能量来源问题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包括三场大会报告以及两场分别为“胞外电子传递路径”和“矿物对微生物长程电子传递影响”的分组讨论,重点针对非光合微生物如何利用矿物光电子、矿物如何影响电子传递过程、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分子生物学机制、胞外能量流动途径以及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实时定量观测方法等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美学者还共同参观了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地空学院矿物-微生物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
此次论坛共有19名美国著名教授学者来华交流,包括微生物纳米线的发现者Yuri Gorby和Gemma Reguera教授、铁氧化菌研究先驱David Emerson教授、微生物降解卤代烃的开拓者Frank Loffler教授、生物能源研究资深科学家Michael Thelen教授等。此外,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铁还原细菌的资深专家Eric Roden教授还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做了大会报告。中方邀请了国内18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四十位该领域专家参与此次论坛,还有众多年轻学者和研究生积极参加了论坛活动。
此次论坛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报告、参观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中美学者的相互了解,为建立中美双方在该领域的长期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为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为开展新的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了契机。将对促进国际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交叉学科发展,特别对加强中美两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 2018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 址:北京大学逸夫贰楼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150 传真:010-62751150